在巴州区东北部与仪陇接壤的深山之中,清泉村宛如一颗被岁月尘封的明珠,曾经黯淡无光,如今却熠熠生辉。它的故事,是一首激昂奋进的山乡壮歌,见证着一个贫困村在时代浪潮中的华丽转身 ,是乡村振兴战略伟大实践的生动注脚。 曾经,清泉村深陷贫困泥沼,是远近闻名的“水患村”。肆虐的洪水不仅冲毁了村民的家园,更冲垮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集体经济负债高达23万元,无硬化道路、无支柱产业、无集体收入,“三无”的标签牢牢地贴在这个偏远村落上。1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800亩撂荒地杂草丛生,村级债务如同一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然而,短短七年,清泉村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集体经济从负债累累跃升至年收入200万元,还先后荣获“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市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等多项殊荣,成为了令人瞩目的“网红村”。是什么让清泉村实现了如此惊人的蜕变?让我们一同走进清泉村,探寻其背后的振兴密码。 破局:军令如山,唤醒沉睡山村 2016年,新上任的村党总支书记陈仕勇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上任首日,他和村班子成员立下了三张“军令状”:三年内实现组组通硬化路、五年形成特色产业链、七年打造全区标杆村。这三张军令状,是他们对村民的庄严承诺,更是向贫困发起的总攻宣言。 没有启动资金,7名村干部毫不犹豫地抵押房产,筹措了38万元,这是他们的决心和勇气。缺乏施工机械,党员突击队肩挑背扛,用背篓运出了2万方土石,他们的汗水和付出,成为了清泉村蜕变的基石。面对群众的质疑和不信任,20余场“星空夜话”在村里的各个角落展开,干部们耐心倾听群众的心声,解开他们心中的思想疙瘩,让村民们看到了他们的真心和诚意。 治水,成为了清泉村破局的关键一战。面对“三山夹两沟”的特殊地貌,村两委没有退缩,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截洪引流、梯级蓄水”的方案。历时两年半,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建成了3座水库、5道拦河坝、8口景观塘。曾经肆虐的洪水被驯服,1500亩生态水面成为了清泉村的新名片。如今,站在新建的观景台上,只见光伏板在阳光下闪烁,鱼塘波光粼粼,智慧灌溉系统精准调控,昔日的“洪水走廊”已变身“川东北生态渔业第一村”,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攻坚:乡贤回归,激活发展春水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清泉村深知这一点,面对土地流转纠纷等历史遗留问题,他们创新实施了“乡贤回归工程”。建立“三乡人才库”,对126名在外能人进行建档立卡,详细记录他们的信息和专长;创设“创业服务专班”,为返乡创业的乡贤提供从证照办理到市场对接的全周期服务,让他们无后顾之忧;设立“乡贤议事厅”,让返乡人才参与村里的重大决策,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 晨光渔业创始人陈鹏的经历,就是乡贤回归的一个缩影。这位在成都打拼多年的水产商,被村里“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但也对投资农业的风险心存顾虑。为了打消他的疑虑,村里量身定制了“三包”承诺:包配套修建冷链物流中心,包协调500万元贴息贷款,包培养15名技术员。这份诚意和担当,让陈鹏下定决心回乡创业。如今,他的养殖基地年产值突破800万元,带动的“订单渔业”惠及周边6个村,成为了清泉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清泉村累计回引18名乡贤,带来社会资本逾5000万元,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4家。这些“新农人”不仅带来了资金和项目,更带来了物联网养殖、农旅融合等新理念,让清泉村这个山窝窝充满了“科技范儿”,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变革:阳光治理,筑牢发展根基 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清泉村率先探索“三权分置”改革,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村民真正成为了集体经济发展的受益者。同时,创新“四金分配”模式,将集体经济收益划分为发展基金(50%)、民生资金(20%)、风险金(15%)、分红金(15%),既保障了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在村务监督方面,清泉村建立了严格的监督机制。在村务监督委员会办公室,有一本特殊的“阳光账本”,每笔支出都附有4张照片(事前、事中、事后、验收),每个项目都配备“三员监督”(老党员、村民代表、业委会成员)。这种透明化的监督方式,让村民们对村里的事务一目了然,也增强了他们对村两委的信任。“去年修建产业路,有村民质疑石料价格偏高。”监委会主任李秀芳回忆道,“我们立即召开听证会,供货商现场出示13张票据,疑云顿时消散。” 数字化改革也在同步推进。村集体资产全部录入“三资”监管平台,村民通过手机APP即可查看实时数据,实现了村务的公开透明。“智慧清泉”系统实现了鱼塘溶氧量、菌菇房温湿度等数据的云端管理,让农业生产更加智能化、科学化。电商中心里,主播正用VR技术展示“清泉渔歌”生态链,将清泉村的优质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传统村落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碰撞,激发出无限可能,为清泉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启示:乡村振兴的“清泉辩证法” 清泉村的成功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其发展历程蕴含着三个深层逻辑: 破立之间,彰显担当智慧。面对历史遗留问题,清泉村两委敢于“破”,果断处置,为发展扫清障碍;更善于“立”,建立长效机制,为未来奠定基础。这种担当不是盲目蛮干,而是建立在深入调研、科学决策基础上的改革智慧,是对村民负责、对未来负责的体现。 内外协同,遵循发展逻辑。清泉村注重练内功,建强支部堡垒,提升治理能力,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善于借外力,抓住政策机遇,汇聚社会资源,实现内外要素的有机结合。这种内外协同的发展模式,催生了裂变效应,让清泉村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传统与现代融合,探寻发展之道。清泉村坚守绿水青山,留住乡愁记忆,传承乡村文化;同时积极拥抱现代科技,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农业生产和乡村治理水平。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以生态为本、文化为魂、科技为翼的有机统一,让清泉村在发展中既保持了乡村的特色,又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夕阳西下,村民广场响起欢快的锣鼓声。文化墙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几个大字在晚霞中熠熠生辉。清泉村的变迁,生动地诠释了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脚踏实地的奋斗;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持之以恒的坚持。乡村振兴没有标准答案,但清泉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金钥匙”——永远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这,或许就是“清泉奔涌”的奥秘所在,也是其他乡村在振兴之路上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宝贵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