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巴腹地,肉牛产业正上演“逆袭”传奇。在今天开幕的首届肉牛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会议上,四川省巴中市以一组亮眼数据刷新行业认知:2024年肉牛存栏38.76万头、出栏18.2万头,分别占全省农区总量的13.51%和12.74%,常年饲养量稳居全省农区第二 。这座曾以“老、边、山、穷”著称的城市,如何在肉牛赛道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科技赋能: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
作为全国第57个地方黄牛资源,原产通江县的空山牛历经14年选育终获“国字号”认证。今年9月发布的“空山牛1号”50K液相芯片,更结束了黄牛育种“凭经验、看长相”的传统模式。通过对550余头空山牛全基因组重测序,科研团队筛选出与生长发育、肉质品质密切相关的5万个功能位点,使育种周期缩短10至15年、成本降低40% 。这一国内首个地方牛专用育种芯片,不仅为巴山肉牛产业装上“智慧大脑”,更推动空山牛雪花牛肉达到国标4级标准,单头牛产值突破10万元。
在平昌县雅拉德荣海福特牛核心育种场,智能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测牛群健康数据,年培育优质种母牛4000头,综合产值达8000万元。科技驱动下,巴中肉牛养殖规模化率已达30%以上,建成全国首个南方现代饲草料集散交易中心,年交易量突破50万吨 。
全链协同:构建闭环发展新范式
从大巴山深处的智慧牧场到成渝都市圈的品牌门店,巴中正演绎“一头牛的全生命周期价值”。在通江县川陕渝肉牛交易中心,云贵湘浙等地的养殖户可一站式选购犊牛,配套建设的年产2万吨秸秆收储中心,则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优质饲料。平昌县的专业化屠宰场实现日屠宰100头牛的标准化生产,老廖家风味食品公司的牛肉加工生产线年处理原料8000吨,产品通过冷链物流直达全国200多个城市 。
为打破“卖活牛”困局,巴中创新实施“西牛东送”战略,与浙江义乌共建浙中牛交易市场,通过冷链专线将巴山肉牛直供长三角,单头牛溢价近1000元,年交易量预计突破1.8万头、销售额超3亿元。在品牌建设上,“巴山肉牛”入选中国农业百强标志性品牌,18家直营店、1条美食街和1个主题馆形成立体营销网络,2024年品牌价值突破50亿元 。
模式创新:探索山区农业突围路径
针对丘陵山区耕地碎片化难题,巴中首创“藏牛于户”战略,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培育53个肉牛产业重镇,带动1.2万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 。通江县铁佛镇印盒寨村采用“集体经济+订单养殖”模式,村民通过养殖母牛获得政府补贴和企业保底收购,年人均分红超2000元。金融赋能方面,“智慧畜牧贷”“肉牛活体抵押贷款”等创新产品累计发放贷款1.2亿元,12名“融资顾问”为产业链企业量身定制融资方案,授信额度超2亿元。
在绿色发展领域,巴中构建“饲草种植—生态养殖—粪污还田”循环体系,年处理畜禽粪污30万吨,生产有机肥5万吨,减少化肥使用量20%以上。这种“种养结合、绿色低碳”模式,使巴中成功创建省级肉牛现代农业园区,并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南方丘陵地区肉牛产业发展典型案例 。
战略前瞻:擘画产业升级新蓝图
按照《巴中市巴山肉牛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到2027年全市肉牛年饲养量将达60万头,综合产值突破120亿元,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肉牛种源基地和肉制品加工中心 。目前,总投资5亿元的肉牛精深加工产业园已在巴州工业园开工,建成后可实现牛肉产品从冷鲜肉到休闲食品、功能性保健品的全品类覆盖。
“巴山肉牛产业的崛起,是新时代山区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巴中通过科技赋能、全链协同和模式创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全国丘陵山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巴中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