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巴中市对外宣传服务中心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巴中:创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建设革命老区美丽乡村

2022-10-31 11:09|编辑: 石凤琼| 查看: 8160| 评论: 0 |来自: 巴中市生态环境局

放大 缩小
简介:近年来,巴中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农村环境整治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重要指示,整合资源力量、统筹财力物力,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 ...

近年来,巴中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农村环境整治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重要指示,整合资源力量、统筹财力物力,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建设为载体,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走出了一条后发地区、边远山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路子。截至目前,全市482个行政村实施了以农村生活污水“千村示范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市66.1%的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累计建成“厕所革命”示范村232个、农村无害化厕所25万余户,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53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6%;精准识别农村黑臭水体14条,在无专项资金的情况下,已完成治理5条;192个乡镇(街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市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转运覆盖率达99.8%;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6.6%,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实现100%。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一、着眼一盘棋,在“谋划”上下功夫

面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这一新职能新任务,以聚焦目标、科学谋划为前提。始终坚持科学研判、统筹谋划、一体推进。

(一)站位全局谋统筹。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民生工程。在市第五次党代会上,明确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列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内容,提出到2022年底,全市65%以上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目标。同时,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纳入2021年全市“10大民生实事”之一,纳入县区、部门年度综合目标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双目标”考核。

(二)统筹力量谋联动。整合多方资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切实做到横向联动、纵向协调。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8个部门联合印发《大力实施全市“十四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方案》《巴中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推进方案》,对全市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根据职能职责,分年度明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总体目标、具体任务。5个县区均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科学界定不同类型治理模式、规划设计、建设标准,并因地制宜分解落实年度目标任务。

(三)注重量化谋推进。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列入每季度定期研究“三农”工作的重点,会同市环委办、市目标绩效办等部门,变结果督导为过程监管,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按照前期工作、建设过程、竣工验收、运维管理等4个阶段,以查看立项文件、施工现场、资金拨付单、是否稳定运行等可量化的指标,实行日常检查、阶段督导、季度通报、年终考核,以强有力的举措推动落实。

二、上下齐发力,在“保障”上出实招

始终坚持紧盯重点、协调联动、强势推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能单打独拼,综合发力、强化保障是关键。

(一)抓住关键,压实党政责任。为全面压实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巴中市率先在全国全省创新出台《巴中市委、市政府班子成员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明确市委书记、市长生态环境保护共性、个性责任,按照责任全覆盖原则,对每一位涉生态环境保护的市级领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进行了细化、实化,切实做到责任到岗到人、不空不虚。为有效压实县区、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创新出台了《生态环境保护述职检视评议办法》,每年集中组织县区党委政府和市级部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公开述职,并将评议结果纳入当年生态环境目标绩效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双目标”考核,刚性运用于干部评先选优、职级晋升、提拔任用。

(二)部门联动,构建推进合力。在深入调研基础上,颁布实施《巴中市城乡污水处理条例》,与市住建、发改、财政等部门在全省率先联合印发《加强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强与发改、财政,农业农村、城乡住建、乡村振兴等部门有效衔接,统筹“千村示范工程”、农村厕所革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易地扶贫搬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科学建立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面源污染、秸秆禁烧等“联防联控”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今年,市生态环境局与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农村“厕污共治”试点工作的通知》,共同确定“厕污共治”示范村23个,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与农村“厕所革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运维,实行整体推进一体化实施。

(三)刚性问责,确保工作落地。为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生态环保重点项目建设,创新出台《巴中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动不力约谈实施办法》,明确了项目推动不力等20项刚性问责情形。截至目前,先后对3个县区“千村示范工程”推动不力进行通报,对2个县区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拨付不到位等问题进行公开约谈。同时,市委、市政府组建了由市委二级巡视员为组长的生态环境重点工作市级督查组5个,常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等重点生态环境工作暗访督导,定期通报、不定期约谈检视,持续传导压力,倒逼责任落实。

(四)传播理念,创新宣传模式。2020年6月,巴中市在全省创新开播《生态巴中》电视专题栏目,聚焦农村环境整治、环保督察问题整改等生态热点设立5大板块,曝光正反典型,累计播报节目95期,其中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节目达到10期;在《巴中日报》每周推出生态栏目专版,在市电视台常态开办“市长在线访谈—直通生态环保”,回应群众环境关切。巴中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经验做法先后2次在生态环境部视频推进会议上作交流发言,巴中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被评为2021年“巴中市十大为民解难事项”。

三、重探索创新,在“机制”上求突破

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试点示范、创新推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一项崭新而又极具挑战性的实践,健全机制,统筹推进是根本。

(一)在建设机制上,突出“三个统一”“四个结合”“四个重点”,注重治理实效。在规划上,坚持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由生态环境部门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技术培训。同步推进乡村振兴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机融合,明确县(区)人民政府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责任主体,生态环境部门为监管指导主体,乡镇(街道)为建设实施主体,村(居)委会为运维管理主体,受益农户全过程参与建设和运维管理。在布局上,坚持围绕“四个重点”,紧抓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示范县区契机,突出饮用水源等环境敏感区、巴河流域左右岸、城镇周边、交通干线等重点区域,科学布局,加强试点,示范带动。在建设上,注重民生民意,尽最大努力降低建设成本,做到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集中建设与分散治理、厕所革命与污水共治“四个结合”,坚决避免“一刀切”。在选址上,坚持因地制宜,因地势设置处置单元,杜绝出现二次动力提升。在模式上,坚持城镇周边尽量实行“纳管处理”;聚居度较高且环境敏感涉农社区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或微动力设施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或资源化利用;一般聚居区推行“农户小三格化粪池+集中大三格化粪池+人工湿地或多级厌氧”等处理后用于农灌及资源化利用,零星散户结合农村“厕所革命”,充分利用农户房前屋后“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

(二)在投入保障上,采取多元投入模式,破解运维难题。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统筹整合涉生态、乡村振兴等资金,不断强化专项资金争取、银企合作、社会资本引入、群众自筹等多元投入,做到了既解决建设运维保障难的实际问题,又充分激发群众参与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财政预算安排。市、县区政府切实扛起污染治理主体责任,不断加大财政预算投入力度,全面发挥财政资金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每个县区以正常运行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为补助单位,按照终端为动力设施的3000元/年,终端为人工湿地或集中纳管处理的600元/年标准,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补助资金直接到乡镇到设施。受益群众自筹。坚持“谁受益、谁付费”原则,以村为单位,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费自筹办法,将缴纳情况与“五好家庭”评选、产业政策扶持等挂钩,达到用小钱解决大问题,有效增强群众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南江县赤溪镇西厢村按受益面积每亩分摊设施运维费20元,恩阳区明阳镇高店子村按月收取污水治理费5元,巴州区曾口镇书台村探索1元钱村民众筹,通江县、平昌县探索受益农户轮流管护等模式获得时任副省长陈炜的现场调研和充分肯定。涉农资金整合。紧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损坏大修难的突出问题,以村为单位,建立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保障资金统筹使用、定期排查、运行评估等制度,以县为单位整合涉农、涉生态环境等结余资金,设立设施损坏大额维修基金,按照设施运行维修管理制度,第一时间申报启动维修保养,有效保障了设施正常运行。集体经济补助。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费用纳入村集体经济兜底内容,以村为单位,按集体经济收入额度,建立村全额兜底或按镇村3:7比例分摊费用和乡贤募捐等机制,在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不停机、不停运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基层组织的自治能力。

(三)在工作推动上,坚持示范引领,强化督导。深入调研,注重典型示范,坚持实行以点带面,全域推进,避免了 “遍地开花”。依据地势地貌、人口聚居度、交通区位和产业布局等条件,科学确定并成功打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点23个。不定期召开现场观摩推进会,相互学习借鉴,总结推广经验。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重大民生实事工程,持续抓在手上,先后4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解决“千村示范工程”建设推动、资金拨付等具体问题,何平书记、鹏凌市长等市领导不定期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基层一线督导调研。联合发改、财政、农业农村和生态环境等部门,常态开展督导检查,既强监督、更重服务,主动帮扶县区、乡镇开展项目前期服务、指导选择治理工艺和跟进绩效评估。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生动而又丰富实践过程,让人深受启发和感悟。一是农村污水治理必须树牢持久攻坚意识。巴中是农业大市,山区特征明显,农户散居污染比较普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点多面宽量大,乡村振兴任务繁重而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克服畏难和厌战思想,树牢打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的思想,坚持抓点示范,“点面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分轻重缓急,一个点一个点的治,一天一天的推,日积月累,久久为功。二是农村污水治理必须坚持创新思维。山区丘陵农村地理环境特殊,城乡一体化难度较大,群众传统习惯根深蒂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摒弃“见子打子,就治理而治理”的思维模式,大胆跳出固有的路径依赖,应充分考虑群众的接受度,注重实际效果,杜绝“高大上”,努力探寻更科学、更精准、更切合实际的路子,创新模式工艺和办法措施,创造性地推动治理。三是农村污水治理必须紧紧依靠群众。面对巴中是老边山穷地区和财力薄弱这一特殊市情,我们清醒认识到财政投入有限和群众承受能力不足,这就必须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坚持群众的事群众办,变“要我治”为“我要治”,增强群众的参与意识。同时,必须探索多元投入机制,让党和政府惠民利民政策更接“地气”,实实在在惠及群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推荐阅读

客服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