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故事里的温度】 在恩阳区白玉公园晨练的退休教师张素芬总爱在朋友圈分享"九宫格":整洁的健身步道上,老街坊们跳着广场舞;绿荫下的长椅上,年轻妈妈正给孩子读绘本;志愿者服务站前,"红马甲"为游客递上解暑凉茶。"十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的荒地,如今成了家门口的'幸福会客厅'"。张老师镜头里的光影流转,恰是巴中十年创文路上最温暖的注脚。 【蝶变·城市焕新的密码】 自2015年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来,巴中市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实施"小巷亮灯工程"安装路灯1.2万盏,改造老旧小区217个,新建口袋公园36处,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覆盖率达92%。在经开区东锦社区,曾经的"脏乱差"安置小区通过"微更新"变身花园社区,新增的1200个生态停车位、38处无障碍设施让居民直呼"幸福来敲门"。 【铸魂·精神地标的生长】 行走在巴城记忆园的文化长廊,青铜浮雕讲述着红色热土的峥嵘岁月,黛瓦青砖见证一代又一代巴山儿女奋勇争先的豪情壮志;南池艺术广场的街头艺人用川剧唱腔演绎现代文明公约;巴中好人馆收录的327位道德模范事迹,构筑起新时代精神坐标。更令人动容的是"乡村道德银行"的创新实践——以文明乡风培育为切入点,积极探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新型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在农村推广以“道德可积分、文明又加分、满意度得分”的家庭道德积分激励机制,村民将积分存入道德银行,可兑换物品,享有“增值”和“贷出”功能,全面引导村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群众感叹“接地气”。 【暖心·民生答卷的厚度】 创文带来的不仅是城市"颜值"提升,更有民生"里子"的蜕变。在巴州区回风街道,"共享奶奶"志愿服务队破解双职工家庭"四点半难题",23位退休教师义务托管儿童500余人次;“文明餐桌”价值取向被纳入《巴中市餐饮协会章程》,500余家餐饮企业主动公开签约,积极承诺倡导文明、健康、理性、绿色的消费理念;全市推行的"星空夜市"规范管理,既保留城市烟火气,又实现垃圾不落地。正如经营烧烤摊的王建军所说:"创文没有'赶'走烟火气,而是让我们的营生更有尊严。" 【聚力·全民参与的风景】 这场文明长跑中,23万"红袖标"志愿者成为最美风景线。71岁的"环保爷爷"李建国坚持每天巡河,带动整条街坊成立护河志愿队;90后宝妈陈晓燕创办"文明拍客"自媒体,用200多条短视频记录城市蜕变;更有3.2万家"文明商户"挂起诚信经营牌,践行"一店带一片"承诺。这种全民参与的"文明光合作用",让城市治理从"独角戏"变为"大合唱"。 【领航·再出发的征程】 站在十年节点,巴中正以"文明永续工程"开启新篇章:智慧城管系统实现"一网统管",文明实践云平台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文明细胞"培育计划将创建触角延伸至最小单元。正如市委书记在创文推进会上强调:要坚定树牢“文明创建人民创、文明创建为人民”的理念,要把文明创建作为永不竣工的民生工程,让每个巴中人都能感受到'我的城市在进步'的骄傲。 十年磨一剑,文明花正红。从基础设施硬件的提质升级,到城市治理软件的智慧迭代,从精神文化高地的精心构筑,到民生幸福指数的节节攀升,巴中用十年光阴书写了文明城市创建的生动答卷。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巴河两岸,这座既葆有红色基因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正以文明为帆,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