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通江县120万袋银耳陆续迎来采摘期。一朵朵洁白的银耳,不仅成为群众增收的“致富花”,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6月11日,在陈河镇陈家坝村银耳种植户龙方荣的耳棚里,青冈树耳棒上挂满了晶莹剔透的银耳。龙方荣与家人穿梭其间,忙着采收成熟的银耳。 “今年种了2000袋菌种,5月中旬就开始采耳了,到现在已经收获1500多斤鲜银耳,增收近9万元。”龙方荣笑着说,“前期下种早,五月十几号就开始第一次采摘,这都第七次了,最多的一次收获了300多斤鲜耳。” 陈家坝村地处通江银耳核心产区,为发展银耳(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当地创新采用“政府发动、村集体组织带动、专合社推动、农户联动”的模式。目前,该村已成立1家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动150多家专合社和种植户参与,种植7万余袋菌种,预计产出鲜银耳18万斤左右,价值超1000万元。 同样忙碌的还有种植户王东,他从5月20日开启采收,如今已是第五次。“第一次收了30多斤鲜耳,第二次60多斤,第三次有70多斤,收成很不错。”王东说道。 同时,刚采摘完的鲜耳,还能直接送往不远处的银耳加工厂进行售卖,不仅保证了银耳品质,更让农户们免去运输与储存的烦恼。 “嘉祐公司专门负责收购鲜耳,价格在每斤65块钱左右,还是很可观的,对方说我们的银耳品质好,朵大饱满。”王东对销路和价格十分满意。 近年来,通江秉持“稳规模、强科技、提单产、增效益”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以通江银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如今,已形成以陈河、涪阳、新场为核心,辐射火炬、胜利、诺水河等12个乡镇的产业发展格局,走出一条安全高效、绿色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今年我们严格落实县委、县政府‘段木银耳强品牌、木屑银耳深加工’发展战略,全力推动银耳产业延链升级、提质增效。目前全县银耳用种量达120万袋,预计产量可达280吨,实现产值2.8亿元。”巴中市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苟海峰表示。 |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AI)已成为推动各行业创新变革的关键力量。为积极顺[详细]
城市之美,在于精雕细琢;管理之效,见于细微之处。为持续提升城市宜居水平,营造更安全、更整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