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巴中市对外宣传服务中心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平昌县:茶樱起舞 奏响共富曲

2025-9-1 16:46|编辑: xbbzw| 查看: 4121| |来自: 巴中日报

放大 缩小
简介:八月的平昌县三十二梁镇,茶园绿浪翻涌,村民穿梭垄间,精心管护茶树。与此同时,前来研学的孩子们俯身探寻茶青奥秘,来此康养的老人们在古院落体验竹编,还有一些游客沉浸于巴山农耕文化陈列馆……从曾经的“空心村 ...

八月的平昌县三十二梁镇,茶园绿浪翻涌,村民穿梭垄间,精心管护茶树。与此同时,前来研学的孩子们俯身探寻茶青奥秘,来此康养的老人们在古院落体验竹编,还有一些游客沉浸于巴山农耕文化陈列馆……从曾经的“空心村”到“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三十二梁正以“一片叶子”撬动文旅融合的共富杠杆,让昔日的沉寂山村奏响振兴强音。这幅画卷,正是平昌县在“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指引下,以市场思维激活山水禀赋、书写乡村振兴答卷的生动一章。

双链交织

以叶兴村,借花引客

三十二梁的蜕变,始于一片茶叶的深耕。

这里海拔850米至900米,常年云雾缭绕,孕育出香浓味醇的优质茶叶。从2012年起,龙尾社区居民蔡方儒得知家乡大力发展茶叶产业,通过回乡考察,优厚的招商政策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激发了他回乡搞茶叶产业的念头。2013年,他投资近1000万元,建起3000亩茶叶基地。2014年8月,农科院中国茶叶研究所落户三十二梁,蔡方儒依靠研究所技术平台,投资3000余万元建起了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集科研、茶叶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展示中心;同时,联合周边5个专业合作社建设茶园1万余亩,实现“一馆、一院、三区、五园”的产业融合格局。

茶厂工人邵文荣已经在茶厂干了8年多时间,他负责收茶、制茶和管护茶园,每月有3000余元稳定的收入。采摘鲜茶叶70元/斤、人工锄草每人50元/天、机械锄草120元/天……茶园吸引了150多名居民就地就业,全村1000多人年均每人增收八九千元。

然而,单一茶产业未充分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破局之策来自市场洞察。“茶园本就具观赏性,樱花花期恰逢春茶开采,何不借花引客?”一场融合实验就此展开,在持续提升茶品质、延伸茶食品链的同时,2015年,三十二梁沿茶园步道、观景台大规模增植了樱花,形成了“茶中有花、花畔有茶”的立体景观带。2023年,樱花全面盛开,举行了首届“樱花树下采春茶”活动。绿茶与樱花,两条产业链深度融合——茶香底蕴是内核吸引力,樱花绚烂则成引爆市场的流量密码,精准切中都市人群对“颜值经济”与生态体验的双重渴望。

市场反响立竿见影。“春樱茶语”旅游季应运而生,年均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千万元。昔日的单一茶产地,蝶变为聚合“吃住行游购娱”的沉浸式茶文化目的地和网红打卡地。旅游高峰期,景区的餐饮店和宾馆、民宿游客盈门。居民刘淑梅经营的小卖部,节假日一天营业额最多时上万元。居民刘奇售卖麻辣烫,一天营业额最多时超过5000元……绿茶与樱花,在市场的牵引下交汇成振兴引擎。

三十二梁在获得真金白银的同时,也收获了不少荣誉:2015年,三十二梁茶叶园区获四川省首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称号;同年7月,以茶旅融合为载体的三十二梁景区获评国家AAAA级景区;蔡方儒的“秦巴云顶”茶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四川国际茶博会金奖;“雾中君子”“巴山红岩”屡获国际大奖……三十二梁茶叶产业、人文历史、乡村旅游的推介营销也打开了新局面,大力推动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时空延伸

“醉美”花季,四季长歌

樱花花期短暂,如何让“赏花经济”的热度不随花谢而消退,避免“旺季门庭若市,淡季门可罗雀”的窘境?三十二梁的答卷是:以活动为针、以体验为线,将“季节限定”巧妙缝制成贯穿全年的文旅锦缎。

每年三四月,三十二梁茶园樱花盛放,“春樱茶语”旅游季如期启幕。汉服巡游的衣袂飘飘隐现于花海茶垄,古风雅集里茶香氤氲伴着琴韵悠扬,专业摄影师驻点为游客定格“人在画中游”的浪漫瞬间……“樱花市集”则汇聚本地风物,新采的明前茶、山野时蔬、藤编竹器琳琅满目,成为游客带走“平昌味道”的热门选择。

花期之外,茶是永恒主角。游客春日可体验亲自动手采茶炒茶的乐趣;夏夜可在茶园露营,听虫鸣啁啾,感受“星空茶语”的静谧;秋高气爽时,可在茶山徒步、登高望远,红叶点缀茶山别具韵味;冬季则可围炉煮茶,品味时光沉淀的醇香。此外,景区开设了以茶为主题的研学课堂,孩子们可在漫山青绿中学习茶史、辨识茶种,感受一片绿叶从山野到茶杯的神奇旅程。景区结合传统节日与农时,精心策划“茶山丰收节”“中秋茶月夜”等主题活动,节庆在茶香中焕发新意。

招徕游客容易,留住游客成为“原乡人”方见“真功夫”。三十二梁尝试深度挖掘非遗与农耕文化资源,与专业机构合作,开设茶文化、农耕文化、非遗文化、康养文化四大特色研学班。游客可走进巴山农耕文化陈列馆,从千件展品中感受巴人智慧;在非遗工坊体验竹编、土陶制作,让古老技艺展现新的魅力。

三十二梁风景优美、植被丰富,是消暑胜地。据三十二梁镇宣传委员、副镇长沈永鹏介绍,针对银发群体,景区推出“非遗康养之旅”,游客可参观古院落、体验手工、重拾青春,实现文化浸润与身心调养的双重满足,年均吸引银发研学团队超万人次。此外,景区与知名房产公司合作开发旅游地产,推出“印象·三十二梁”避暑别墅项目,目前吸引来自达州、重庆、上海、深圳等地游客,认购了30余套独栋别墅。

这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与产品,如同一个个锚点,牢牢吸引游客反复前来,将短暂的“花季”延伸为生机盎然的“四季歌”,更将文化传承与产业效益巧妙融合,实现了文旅价值的最大化释放。

共建共享

幸福“乡”味,溢满茶山

文旅融合的蓬勃生机,其最终落点,在于富民兴村。让居民的腰包鼓起来,笑容多起来,乡村方能焕发生机。三十二梁的实践,生动诠释了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和助农增收的共富路径。

曾经在沿海务工多年的居民孙良平,敏锐捕捉到家乡旅游兴起的机遇,毅然携妻返乡。他们改造自家依山而建的老屋,在茶山樱影深处开起了集餐饮民宿与观光垂钓于一体、占地700多平方米的“云顶山庄”。“樱花季和采茶旺季,民宿房间得提前一个月订。到了饭点,包间、大厅爆满,至少20桌,院坝里都摆满了活动桌椅。”孙良平的妻子张克树擦拭着古朴而精致的茶具,笑容满面,“加上自家5亩茶园的鲜叶收入,一年下来有十几万元,比在外打工强多了,还能照顾一家老小,心里踏实。”

像孙良平夫妇这样返乡创业、在“家门口”掘金的居民不在少数。依托景区客流,农家乐、特色茶室、手工艺品小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72岁的独居老人刘绍清是文旅融合发展的受益者之一,自家的土鸡蛋、新摘的野菜、自制的豆瓣酱,都成了游客争相购买的“山野珍品”,“加上在茶园采茶和管理茶树的工资,每年可增收二三万元,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

村集体经济的壮大,为普惠性增收提供了坚实后盾。除了土地流转的收入,景区和茶园的日常运营管理、卫生保洁、安全保卫、节庆活动服务、研学导览等,创造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居民变身“上班族”,在家门口按月领薪。修葺后的百年老宅蔡家大院焕然一新,景区租赁了这个古老幽静的四合院,创办了巴山农耕文化陈列馆,收藏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种农用器具、生活用品2000余件,成了游客热门打卡地。73岁的“原住民”蔡玉儒和妻子王仕翠被聘为蔡家大院的管理员、清洁工,每月能领到1000多元的工资,不仅能守住祖业,还有额外的工资,老两口的晚年生活有滋有味。

去年,龙尾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突破60万元,除用于村道拓宽、环境美化、古民居修缮等基础设施再提升外,部分收益通过章程明确的分红机制反哺居民。

更深远的变化在于村庄面貌的焕新与人气的回归。曾担任云台镇(三十二梁原属云台镇管辖)人大主席的肖本恩介绍,以前的龙尾社区受高、寒、旱地理劣势的影响,土地贫瘠,农业基础薄弱,且交通极为不便。“山高路远沟深,青年向外流奔;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年难见几次荤”是龙尾社区曾经的真实写照。近年来,随着村里产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2021年,孙良平的儿子孙桦回到龙尾社区担任文书。“龙尾社区是我出生和长大的地方,现在生活和工作都在这里,日子越过越好了,我找到了归属感。”孙桦说。

像孙桦这样回到家乡当“村官”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如今,龙尾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中年龄最大的40岁出头,而年龄最小的才22岁。年轻人组成的团队,为社区带来了青春活力——整洁的村道蜿蜒山间,修缮一新的民居错落有致,傍晚广场上热闹的坝坝舞音乐响起,孩童嬉戏的笑声回荡山梁……昔日沉寂的山村,如今充满了活力与希望,“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等称号正是这片土地最有力的回响。

未来图景

探索融合,续写新篇

站在龙尾山观景台眺望,茶垄如绿色的五线谱,樱花树是跳跃的音符,演奏着乡村振兴的乐章。然而,乐章永无休止符,三十二梁的未来发展,仍需在融合的深水区奋力探索。

刚刚召开的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成为关键词。据了解,下一步,三十二梁镇将引入资质过硬的市场主体,通过合资、专业运营托管、特许经营等模式,盘活现有资源资产,加大力度重点开发温泉民宿、森林疗愈中心等高品质康养度假产品,拓展研学课程领域;围绕“秦巴云顶茶”“梁上樱花”等特色文创IP,开发系列衍生品;深入实施“游客后备箱”计划,提升茶叶、竹编、土特产的文化附加值,构建线上商城、景区直营、社群营销融合的立体销售网络,让游客“线上可购、驻地乐购、满载而归”。

同时,探索将景区精细化、标准化管理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持续提升导览系统智慧化水平和景区硬件设施;加强民宿管家、茶艺师、讲解员等从业人员系统培训,提升服务规范与人文温度;建立文旅、市监、公安等多部门联动的综合监管机制,营造安全、诚信、舒适的旅游环境;强化与成渝地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旅行社、自驾游俱乐部的深度合作,共推“巴山茶樱康养走廊”等跨区域精品线路。

明年春天,三十二梁粉白云霞绵延山间,茶田叠翠,风铃轻响,“樱花仙子”短视频大赛、“寻找最美茶山星空”摄影展等线上活动将在采茶赏樱的时节同步开展;“巴山古院茶会”“非遗传承人大会”等特色节庆IP,将吸引更多游客……在一场场“诗与远方”的浪漫邂逅中,“巴山茶樱,康养福地”的品牌形象必将进一步深入人心。


短评|调色盘上的振兴诗篇

在三十二梁的调色盘上,茶叶的苍翠是沉静的底蕴,樱花的粉白是跃动的华彩,古院的褐黄是岁月的沉淀,非遗的瑰丽是智慧的闪光……这并非简单的色彩叠加,而是以市场思维为笔、深度融合为墨、富民兴村为魂,精心绘就的新时代山乡巨变图景。

三十二梁镇洞察“颜值经济”与生态禀赋的共鸣,以樱花为媒,撬动沉睡茶山的多元价值;以非遗和农耕文化为魂,赋予康养产业独特魅力;更以持续创新的活动体验与四季运营策略,将“一时惊艳”锻造成“四季常青”的核心竞争力。其精髓,在于将发展的根系深扎于脚下的泥土,让居民成为舞台中央的主角。土地流转金、务工薪金、经营现金、集体分红金——多条增收渠道如茶山的溪流,汩汩汇入农家院落,滋润着返乡创业者的梦想,也映照着乡亲们舒展的笑颜。这笑容,是衡量振兴成色最温暖的标尺。

茶香萦绕花海,游客的笑语充盈古院,非遗技艺在年轻人手中复苏……三十二梁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平昌路径。它昭示着,乡村最深沉的富美基因,就蕴藏在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山水草木与人文积淀之中。只需以融合创新的密钥将其激活,以市场之舟载动文化之魂,便能听见巴山蜀水间,那澎湃不息、指向未来的振兴心跳。

这片土地的故事,仍在春天的茶垄与秋日的晒场上,继续挥毫泼墨,书写着更为壮阔的篇章。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推荐阅读

客服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