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巴中市对外宣传服务中心


2025年5月24日 星期六
帖子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巴中2案例入选2023年全省党员教育创新案例

2024-1-2 10:11|编辑: 石凤琼| 查看: 25258| 评论: 0 |来自: 巴中先锋

放大 缩小
简介:为进一步总结和推广全省党员教育创新经验做法,促进互学互鉴、共同提高,省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通过广泛征集、集中审核,遴选汇编了50个创新案例,其中省级11个、市(州)19个、县(市、区)20个。本次汇编收录的创新案 ...

为进一步总结和推广全省党员教育创新经验做法,促进互学互鉴、共同提高,省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通过广泛征集、集中审核,遴选汇编了50个创新案例,其中省级11个、市(州)19个、县(市、区)20个。本次汇编收录的创新案例涵盖党课教育、集中培训、阵地建设以及党员经常性教育等多个方面,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较高的学习使用价值。

案例一

巴中市“四链”融合推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提质增效

背景

近年来,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指示精神。巴中市创新推行“四链”融合工作机制,通过构建“信息链”、拧紧“管理链”、提升“教育链”、延展“服务链”,持续强化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确保8400余名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

做法

“线上+线下”构建“信息链”,全面摸清党员流动底数情况。“线上”多向摸排。充分运用微信、QQ、抖音等媒介,加强拉网式摸排,逐一掌握流动党员基本信息、流动时间、流出地点、流动原因、联系方式等5项内容,建立《巴中市流动党员基本情况台账》,详细记录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交纳党费等4大类18种情形。“线下”精准锁定。核实并发放《党员学习教育登记卡》8400余本,通过“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发卡+流入地党组织报到+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年审”方式,动态掌握流动党员基本信息和学习教育情况,实现流动底数清、情况明、不断线、不漏档。

“联建+联管”拧紧“管理链”,紧紧系牢流动党员联系纽带。市内推行联建。建立市委组织部指导管理、县(区)党委组织部跟踪管理、基层党委日常管理“3张清单”,构建市、县、基层党委三级流动党员联建联管动态立体管理网络,开展“月度更新和季度督查”行动,基层党委每月更新整理流动党员数量、分布及流入流出等情况,市县组织部每季度开展“重点督查、协同整改”工作,有效规范流动党员管理。市外探索联管。向外出流动党员所在党组织寄发管理信函150余封,积极沟通联系流入地党组织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形成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精准对接、共同负责的双向管理机制。依托驻省(市)外机构,建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2个、流动党员党组织24个,构筑起“流出地党组织+驻外流动党员党组织+流入地党组织”三重双向管理体系。

“领学+送学”提升“教育链”,抓细抓强流动党员赋能充电。开展异地“领学”。从市管党费划拨30万元,在6个驻外办事处分别组织流动党员开展主题党日示范活动,办事处党组织书记结合“乡音乡情”讲党课,制作发放《党的二十大报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等“学习礼包”3800余份,引领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学。实施“云端”送学。先后开通巴中党建网、巴中先锋微信公众号、巴中先锋视频号、巴山党旗红抖音号“一网三号”,自主制作上线《榜样》《诗意山水·红色巴中》《奋进之路》等学习资料132期,实时推送党的理论知识、党建工作动态、先进典型事迹等相关内容1139条,督促流动党员自主学、互动学、随时学。

“结对+共建”延展“服务链”,倾力做好流动党员关心关爱。建立“结对联系”机制。全市1809个村(社区)党组织,分别指派专人担任流动党员“红色联络员”,采取“1+1”“1+N”结对模式,定期通过一封慰问信、一通问候电话、一次走访慰问和一次意见征求等方式,送去组织的牵挂和温暖,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和关心流动党员生产生活情况,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开展交流共建活动。借助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流动党员返乡探亲的时机,依托全市1577处红色资源、13个红色文化纪念馆等阵地,积极组织流动党员参加学习培训、参与志愿服务,分享在外创业、务工经验,探讨村集体经济发展等话题,鼓励流动党员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凝聚流动党员“在外不忘家乡、致富不忘乡亲”的共识。

成效

经过几年努力,巴中在外流动党员党组织建设已初步形成了“组织建设全覆盖、教育管理有成效、交流互动有平台、干事创业有载体、奉献家乡有作为”的工作格局。在各级党组织教育引导下,流动党员积极争当巴中文旅推介的“宣传员”、招商引资的“联络员”、就业创业的“引领员”、联系群众的“服务员”。2022年以来,累计提供招商信息260余条,提出老区振兴发展建议380余条,开展“巴人互助”志愿服务1500余次,服务群众超1.2万人(次)。

案例二

巴中市恩阳区开展“支书论道”主题活动育强村级“头雁”队伍

背景

2021年村(社区)“两委”班子换届后,巴中市恩阳区新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95名,占比达30.7%,同时35岁及以下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31人、占10%,存在“年轻缺经验、初任办法少”等问题,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任务不相适应,存在引导力弱、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强。针对这些问题,恩阳区创新开展“支书论道”主题活动,搭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华山论剑”大舞台,推动经验交流、互学互促、比学赶超,采取系统性培养与综合性支持相结合,着力破解村(社区)带头人队伍结构不优、状态不佳、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加快建设一支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头雁”队伍。

做法

改变授课主体,变“台下听”为“我来讲”。一是“论道”支书精挑细选。按照“‘论道’有质量、过程激担当”原则,由镇(街道)通过“海选”形式,组织一批基层工作有经验、集体经济有成效、班子建设有点子的村级党组织书记进行PK,获胜者参加区级“论道”专题拍摄,由“听众”变“老师”。二是“论道”内容鲜活贴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全程出镜,不写讲稿、不定内容、不限时间,围绕如何推进乡村振兴、如何发展集体经济、如何化解信访矛盾、如何规范组织生活等重点、难点问题,结合亲身经历讲给其他书记听,用真实案例、详实数据、巨大变化增强“论道”说服力、解决干事难题。三是“论道”方式灵活多样。除到村录制、室内录播等方式外,将“论道”现场放在农业园区、田园景区、产业园区等户外空间,以现场访谈、同步直播方式进行,增加互动答疑、连麦对谈、评论打分环节,以“书记讲给书记听”的形式,提出推动发展“金点子”。

丰富学习形式,变“纸上谈”为“发奋干”。一是跟班现场学。结合全区四大产业发展功能布局,在产业园区、乡村振兴示范村、A级先进村党组织等设立23个“支书论道”线下教学点,结合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产业相融等因素分批次、分点位组织现场教学班,用身边人、身边事点燃干事创业激情。二是揭榜领题学。聚焦乡村振兴需求,确立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创建市级先进村党组织、建成区级产业园、回引致富带头人等4大类11小项村级“榜单”,41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揭榜领题,真正做到以学强村、以干富民。三是集中研讨学。由镇级联合党委牵头,定期举办“支书论坛”,由“论道”反响好的“支书”担任主讲人,同时组织后进村、薄弱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参会,设置“问、答、述”环节,台上“支书”讲经验、谈体会、授方法,乡镇负责人提要求、压担子,推动后进村、薄弱村学习先进、争当先进,促进村庄加快发展。

用好正向激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一是比学赶超浓氛围。每期“支书论道”节目播出后,组织地理位置相邻、发展条件相似的村(社区)开展“学先进·找差距·议发展”学习活动,通过以比促学、以比促干,让村(社区)“两委”成员与最优者“对标”、与最强者“比拼”、与最快者“赛跑”,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二是广泛宣传激担当。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原则,在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广泛发布“支书论道”节目,收获阅读、播放量40余万次,刊发《支书论坛·支书说》11期,让“论道者”露露脸、有成就,形成学先进、争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三是建章立制促成效。将学习、参与“支书论道”作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评先选优重要指标,纳入基层党员学习教育重要内容,有效提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学习、参与的积极性与实效性。

成效

一是有效激活头雁示范效应。围绕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基层治理等方面,52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先后出镜,谈做法、讲感悟、话初心,全区村(社区)“两委”成员全体观看,通过“边看边比”对村(社区)亮点工作进行集中晾晒,从而达到压紧责任、查摆问题、补齐短板,引导各村(社区)向标杆看齐,营造比学赶超氛围。二是不断提升干事创业能力。“支书论道”既是村(社区)“支书”经验分享会,又是实战汇报会、典型做法交流会,通过“支书讲给支书听”“支书跟着支书学”的方式,不断提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履职能力,增强干事创业本领,锻造政治过硬、素质过硬、能力过硬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多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获评全国优秀农民工、省级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推荐阅读

客服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