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似火的夏季,是生命最为蓬勃的季节,却也是各地血库最为紧张的时期。无偿献血作为一项利他利己的公益行为,在夏季更显其特殊价值。那么,如何在炎热的夏季科学献血,既保障自身健康,又为生命助力?本攻略将从献血的意义、夏季献血误区、夏季如何科学献血等方面,为您提供全面指导。 一、 献血的意义 1.血液可以用于大量失血、血液置换、改善慢性贫血或急性失血、凝血功能障碍、大面积烧伤和创伤等的临床救治。您的“一臂之力”可挽救他人生命。 2.健康适龄人群科学献血不会影响身体健康,血液中的血细胞每天都在更新,200~400毫升的献血量在安全范围内。 3.定期献血对健康有益,如促进血液新陈代谢、降低血液粘稠度、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有益心理健康等。 二、夏季献血常见误区 “夏天献血容易中暑” 真相:献血本身不会导致中暑,只要避免献血后立即暴晒或剧烈运动即可。 “夏天献血会让人虚弱” 真相:健康成年人献血200~400毫升后,血容量1~2小时、红细胞2~3周即可恢复,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夏季献血不能洗澡” 真相:献血后要求24小时内针眼处不沾水,不是不能洗澡哦,可以淋浴,只要不刺激和揉搓针眼处,不让水沾到针眼上即可。 三、夏季如何科学献血 1. 科学准备 夏季献血前的必修课 了解一些献血基本知识, 让自己有个心理准备: 年龄 18-55周岁(既往无献血反应、符合健康检查要求的多次献血者主动要求再次献血的,年龄可延长至60周岁)。 体重 男性≥50公斤,女性≥45公斤。 血红蛋白 男性≥120g/L,女性≥115g/L。 健康状况 没感冒、没发烧,没腹泻,身体健康。献血前未长时间做剧烈运动、未服用任何药物;献血前一天休息好,睡眠充足。 选择献血时间 建议尽量避开一天中最热的时段(通常为上午12点至下午3点)。 注重献血前饮食 献血前一餐避免进食高脂高蛋白食物(如肥肉、鱼、油炸食品等),以防血液乳糜化影响检测结果。献血前不饮酒,酒精可能影响肝功能指标。切忌空腹和暴饮暴食,宜清淡饮食,建议吃面条、包子等。 特殊人群评估 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建筑工人、快递员等,应确保有至少12小时的充分休息后再考虑献血;健身爱好者需注意,高强度运动后暂缓献血。 具有高危行为的献血者不要献血,如静脉药瘾史、男男性行为或具有经血传播疾病(艾滋病、丙型肝炎、乙型肝炎、梅毒等)风险的。 2. 专业流程 夏季献血中的安全护航 保持放松心态 紧张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增加采血难度,可通过深呼吸或聊天来缓解。 积极配合采血 如实告知工作人员自身健康状况。采血过程中积极配合护士小姐姐,不对着穿刺部位讲话,采血时将拳头一松一握,采血完成后缓慢松开。 夏季特殊关怀 夏季献血屋(车)内温湿度适宜,温度25℃左右,湿度50%左右。部分献血点还提供了食品、饮料等。 3、精心呵护 夏季献血后的科学恢复 正确按压针眼 根据工作人员指导的方法连续按压针眼10~15分钟,中途千万不要因为接电话等把手松开,否则皮下渗血导致手臂淤青会影响颜值哟(当然,即使出现淤青也不要紧张,48小时内冷敷,48小时后热敷,1至2周即可恢复,实在不放心也可寻求医务人员帮助)。 休息时间要够 在休息区休息10~15分钟,感觉无不适后再离开。 注意事项要牢记 即时护理在夏季升级 夏季献血后不建议立即大量饮用冰水,这可能导致胃肠血管收缩影响吸收。保持穿刺点干燥尤为重要,敷料保留至少4小时,夏季出汗多可更换敷料,避免感染风险。 24小时内是特殊护理期 应避免任何可能升高核心体温的活动:包括热水浴(建议温水淋浴)、剧烈运动、长时间户外活动、高空作业等;针眼处不沾水,献血手臂不提重物;适当补充水分,但酒精饮料应严格避免,因其会加剧脱水延缓血容量恢复。 值得关注的是 夏季献血后48小时内应避免 重体力劳动和过度疲劳, 保证充足的睡眠。 营养补充需要科学策略 正常饮食,可适当增加红肉、动物肝脏、绿色蔬菜、水果等摄入。补充铁质,但水果摄入建议分次食用而非一次性大量摄入高糖水果。切忌暴饮暴食! 结语 夏季的无偿献血不仅是一份爱心,更是对生命的守护。只要科学准备、精心呵护,遵照献血前、中、后应注意的事项,就能在高温天气下轻松献血。让我们挽起手臂,用可再生的血液,挽救不可重来的生命,为炎炎夏日注入一份清凉的希望! |
7月30日,巴中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对2025年上半年生态环境重点工作情况进行了通报。今[详细]
七月的巴中,烈日如火炙烤着大地。在这片被高温笼罩的地方,一抹抹邮政绿不时映入眼帘——他们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