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融媒记者 林炜哲)2022年一个沉寂的夜晚,王若兰的人生被按下静音键。晚饭后的突发耳鸣在半小时内吞噬所有声响,因误服药物引发的剧烈眩晕将她彻底击垮。家人的呼叫和120的刺耳鸣笛,成了她对 破茧:在东西部协作的土壤里栽下希望 当王若兰蜷缩在绝望深渊时,东西部协作残疾人就业孵化基地闯入了她的视线。这个落地于中泉国际广场、汇聚义乌资金技术与巴州在地资源的创业港湾,正以无障碍设施以及当年减免80%租金扶持,为残疾人撬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不仅场地租金减免,更是给了尊严生根的土壤——残联的政策像一双托举的手,让我敢迈出第一步。”王若兰的指尖在咖啡机上轻抚,这个由义乌援建、残联运营的基地,成为她重生的支点。 开张前夜,她焦虑于无声世界的沟通困境。现实却报以温柔回响:听障顾客在手机屏敲出“美式加冰”,老主顾轻点菜单时默契眼神,都成了最动人的语言。“这些静默的尊重,比任何声音都响亮。这座孵化基地赋予的不仅是场地,更是将障碍转化为创新的勇气。” 奔跑:24小时碎片里的幸福方程式 “问我如何平衡内心世界的迷茫?不过把24小时撕成碎片。”凌晨六点,她已在跑道迎接朝阳;九点半,咖啡香漫溢店铺;入夜后的健身房,身为健身教练的她,踩着无声节拍示范深蹲。 这份融入骨血的倔强,加上区残联送来的省残运会参赛机会,将她推上了1500米的赛道。赛前训练的血痕尚未结痂,她在冲刺时视线碎成马赛克,瘫倒在终点那刻,胸膛传来惊雷般的心跳!“参赛运动员跪吻跑道裂纹,不是为了奖牌,而是为向世界证明:这具身体仍愿为我们燃烧!” 幸福配方:一杯咖啡盛满的明天 如今,王若兰的“幸福指数”有了具象刻度:清晨训练时沾着露珠的小花,午后在咖啡店里辛勤的忙碌,残联工作人员接过感恩咖啡时微笑的脸庞。“他们给的不仅是帮扶,是相信‘我能’的力量——从80%租金减免帮我撑起店铺,到推荐参赛让我找到另一种可能,每一步都离不开这份温暖。” 随着经营步入正轨,她开始在短视频平台记录自己的咖啡日常与奔跑故事,如今已积累了数千名粉丝。“粉丝里有很多和我一样的残疾人,也有不少愿意帮助我的好心人。”王若兰说,接下来她有两个心愿:一是加入本地成熟的公益团队,摸清公益服务的底层逻辑;二是等粉丝基础再扎实些,自己牵头组建一支聚焦残障群体技能帮扶的公益团队,让更多人像我一样,从“被帮助”变成“能发光”。 “我想告诉所有残友——”她的眼眸映着咖啡机闪烁的指示灯,“存在即合理,我们的价值不由身体定义。当世界赠我以寂静,我便在寂静中校准幸福的频率,再把这份频率传给更多人。” 【记者手记】 在位于中泉国际广场的东西部协作残疾人就业孵化基地这个暖巢里,13个可移动固定摊点搭起“创业桥梁”,叠加残联80%租金减免政策,托举着王若兰将苦难熬煮成醇香。这13个摊点虽小,却是13颗希望的种子:13名残疾人由此告别“就业无门”,在自主创业中重拾尊严与价值——王若兰的咖啡店是缩影,从事手工制作、便民服务的残友们,亦在此实现了从“依赖帮扶”到“自食其力”的蜕变。 东西部协作的力量,不止是资金与技术的注入,更在于对残疾人需求的精准回应:无障碍设施消弭出行阻碍,灵活摊点适配经营需求,租金减免缓解创业压力,每一项举措都在拆“障碍”、铺“通路”。王若兰的幸福公式清晰可见:政策帮扶的温度+无声世界的善意+永不停歇的脚步。而这份从绝境中生长的力量,正顺着她规划的公益路径,将希望播撒向更多人。未来,东西部协作残疾人就业孵化基地仍将以“精准帮扶”为笔,在巴州大地上续写更多残障人士的幸福答卷。 |
(巴州融媒记者 林炜哲)2022年一个沉寂的夜晚,王若兰的人生被按下静音键。晚饭后的突发耳鸣在[详细]
8月29日,由省疾病预防控制局、省总工会联合主办的2025年全省地方病防治技能竞赛圆满落幕,由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