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融媒记者 林炜哲)“以前总一个人在家,日子过得单调又冷清,现在不仅能学手艺挣钱,还认识了这么多新朋友,心里亮堂多了!”9月22日,在巴州区巾帼工坊里,坐在轮椅上的杨志林腼腆地笑着,身旁几十名女工热情的招呼声,让这个曾被孤寂笼罩的残疾青年眼里充满了久违的光彩。而这一切改变,不仅源于社会各界对残障人士的牵挂与帮扶,还源于巴州区城乡居民幸福生活八大工程的暖心施策——其中明确设立社区“巾帼工坊”,现已建成8个“社区微工坊”,通过开展手工、家政培训,带动不少于100人灵活就业,引领妇女和困难群众增收。 此前,巴州融媒一篇《轮椅上的向阳者:杨志林用坚韧撑起生活,盼一份兼职为家减负》的宣传报道,让杨志林的故事走进了大众视野。三岁确诊脊柱脂肪瘤,八岁因手术意外高位截瘫,此后20年便与轮椅相伴;父母离婚后,他不仅要照顾自己,还扛起了陪伴年幼弟弟的责任。日子虽难,他却从未放弃——尝试新媒体编辑工作补贴家用,更悄悄盼着能有一份就近的兼职,既能为家减负,也能走出独居的孤寂,多和人交流。 这份朴素的心愿,恰好与巴州区城乡居民幸福生活八大工程中“巾帼工坊”帮扶困难群体的初衷不谋而合,被民生暖流精准捕捉。巴州区巾帼工坊负责人张婷在看到报道后,第一时间就联系到杨志林:“不能让这么努力的年轻人困在家里,我们工坊本就是为帮大家灵活就业建的,离他家近,手工活儿也适合他,必须帮一把!” 9月22日下午,张婷便带着工人师傅来到杨志林家中,手把手教他做无痕产品的手工熨烫工作。从工具使用到熨烫技巧,师傅耐心演示,杨志林认真记、仔细练,指尖慢慢掌握了操作要领。“志林,你别着急,这活儿不难,熟练后一个月能挣3000余元,新手也能有2000元左右,好好干,肯定能帮家里减轻负担!”张婷的鼓励,让杨志林心里更有底——他知道,自己正借着城乡居民幸福生活八大工程的东风,一步步实现“靠双手增收”的目标。 考虑到居家练习难免有疑问,且希望帮杨志林多接触人群,张婷又邀请他前往巾帼工坊现场学习。当杨志林坐着轮椅走进工坊时,几十名女工不约而同地起身鼓掌、热情招呼,“志林来啦!”“有不懂的随时问我们!”这里正是巴州区城乡居民幸福生活八大工程落地的8个“社区微工坊”之一,每天都有像杨志林这样的困难群众来学手艺、找活干。热闹又温暖的氛围,让杨志林瞬间卸下了拘谨,露出了腼腆又开心的笑容。工坊里,女工们主动围过来分享经验,有人帮他递工具,有人教他小技巧,原本孤寂的时光,变成了交流与互助的温馨时刻。 “特别感谢工坊给我这个机会,不仅能学手艺挣钱,还能每天和大家说说话,再也不用一个人闷在家里了。”杨志林的话语里满是感激。对他而言,这份工作不仅是一份收入来源,更是一扇打开心扉的窗户——透过这扇窗,他看到了外界的温暖,也感受到了“被需要”的价值,更真切体会到城乡居民幸福生活八大工程对困难群体的关怀。与此同时,杨志林的改变,不仅是8个“社区微工坊”带动100人灵活就业的生动注脚,更是巴州区政策温暖落地的真实见证。 从一篇报道引发关注,到巾帼工坊主动伸出援手,再到“八大工程”为民生需求搭起帮扶桥梁,杨志林的故事是巴州区践行民生承诺的缩影。未来,巴州区将继续以城乡居民幸福生活八大工程为抓手,深耕“社区微工坊”建设,持续开展手工、家政培训,让更多像杨志林这样的困难群众既能靠手艺增收,又能走出孤寂、融入集体,让每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能在民生暖流中落地开花。 记者手记 采访杨志林的初衷,是想让更多人看见这个残疾青年的坚韧。意料之外的是,城乡居民幸福生活八大工程的步步举措早已织好了帮扶的线,构成了为困难群体兜底的“民生网”。从报道发出到巾帼工坊主动对接,不过短短几天;从主动上门教学到邀请杨志林融入集体,每一步都踩在“解民忧”的出发点上。 “再也不用一个人闷在家里。”,杨志林发自肺腑的这句话比任何数据都有力。他让我知道,我们笔下的文字、镜头里的故事,能成为连接政策与群众的桥梁。而这座桥的意义,就在于让更多“杨志林”们相信:生活不会辜负努力的人,更不会遗忘每一个渴望被温暖的心灵。未来,愿这样的“桥梁”可以更多些,让民生暖流漫过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
(巴州融媒记者 林炜哲)“以前总一个人在家,日子过得单调又冷清,现在不仅能学手艺挣钱,还认[详细]
近日,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暨金融教育宣传周巴中集中宣传活动火热开展。市秦巴农担公司[详细]